研学游不能只念“生意经”

发布时间:2024-11-17 05:41:05 来源: sp20241117

  当前研学游存在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一味追逐市场而忽视了公益性的初衷。规范发展研学游,需要在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增加供给,加强监管。

  进入暑期,全国多个景点、博物馆和知名高校迎来一队队穿着小马甲的研学团。这些研学团以参观公益开放的博物馆、高校为主,冠上“研学”之名后,其价格往往比普通跟团游高出50%甚至更多,以至于“月入1万不够研学7天”相关话题上了热搜。

  研学游火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孩子们经历了几个月的辛苦学习,假期需要安排一些游玩项目调剂;班里其他同学都参加了研学游,相互影响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再加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声称研学游可以寓教于游、开阔眼界,避免孩子浪费假期。此外,研学团通常接受孩子“单飞”,紧张了一学期的父母也能短暂地歇口气。

  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家长们为孩子花钱总是格外慷慨。有数据显示,研学市场已经达到千亿元级别规模,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2422亿元。

  然而,一些研学游高昂的价格与空洞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被家长们吐槽为“又贵又坑”。近期,北京市根据12345市民热线投诉和网上负面舆情反映,指出当前未成年研学团队游市场主要存在主办方和承办方错位、虚假宣传、货不对板、价格虚高、安全管理不力、研学课程标准缺失六方面问题。

  作为国内研学游的主要目的地,北京发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研学游存在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一味追逐市场而忽视了公益性的初衷。从《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原本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安排的活动,强调的是公益性原则,而一些研学游过于商业化,更像是旅游市场的一块肥肉。

  规范发展研学游,需要坚持其公益属性、疏堵结合,除了鼓励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加强监管净化秩序,博物馆、科研机构、高校、文化馆和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增加研学供给。很多研学游目的地属于公共事业单位,这意味着政府在研学游中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今年多地组织了公益性研学旅游活动,如安徽省文旅厅联合全省16市推出暑期研学旅游优惠政策和公益活动,北京市文旅局推出8大系列主题活动,江苏省文旅厅推出10条文博场馆研学游精品线路等,既能让游客了解更多的研学项目,还有助于避免游客扎堆、场馆冷热不均,起到了较好示范作用。

  研学游的另外关键问题是:谁来组织、谁来监管。目前研学游的组织者形形色色,从拥有正规资质的旅行社、跨界而来的教育培训机构,到沾点边的文化传播公司,甚至个人注册公众号就能发文揽客。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虽然降低了创业门槛,但也带来了质量与安全的双重风险。

  孩子们的安全是头等大事,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竞争自然选择,过程中的风险落到孩子身上,将是每个家庭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在坚持降低创业制度性门槛的同时,应形成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明晰责任划分,规范行业标准,确保研学游组织机构具备相应的教育背景和安全管理能力。同时,鉴于研学游已是千亿元规模的大市场,有必要出台服务合同规范文本等,引导机构规范经营,方便公众理性选择。研学游不仅是生意,更关乎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应当注重公益与市场并重,规范与引导并行,才能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经济日报 余颖)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