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大模型大会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5-01-11 05:41:29 来源: sp20250111

 

首届中国大模型大会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首届中国大模型大会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焦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新高地,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6月18日至19日,以“中国大模型之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大模型大会(CLM 2024)在北京举行,大会包含6个特邀报告、1场专题研讨和12场大模型专题论坛,主题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社会媒体、计算语言学等多个热点前沿领域。

高文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高文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本次大会共邀请6位业界著名专家做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做题目为“鹏城云脑与脑海大模型”的报告,从语言、文字和智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开始,阐述了从语言大模型到多模态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核心技术。高文认为,大模型之路已经从语言大模型向多模态大模型过渡,中国人工智能需要自己的大模型底座来承载中文语料和中国历史的文明传承,并助力国产自主创新的大模型生态发展。

郭毅可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郭毅可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香港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郭毅可以“如果大模型是一个答案,那么什么是问题?”为题,对大模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展望了大模型的三个范式:以总结信息为目标的搜索范式、以阐述观点为目标的价值范式和以发现新奇之美为目标的创造范式,认为会听会看、会理解会思辨、会表达会行动、具身的人性化语言模型是大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

方滨兴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方滨兴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主办方供图

当前,大模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如何确保大模型风险可控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以“大模型保险箍:大模型价值管理模式初探”为题做报告。他表示,当前虽然已经有了价值对齐、安全备案、毒性检测、道德伦理圈等手段,但由于人类价值观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演进性难题,迫切需要构建大模型价值管理的新模式。

同时,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分别以“应用者视角的AI发展与合作”“ChatGLM:从大模型看AGI的发展”“从大语言模型到世界模型”为题做了特邀报告。

此外,大会进行了主题为“中国大模型之路”的专题研讨环节。专题由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知远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车万翔、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韩先培、复旦大学教授邱锡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家俊参与讨论。专题围绕大模型浪潮中的中国AI学界经验和教训、未来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大模型之后NLP的未来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在大会致辞环节,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名誉理事长李生表示,现在是中国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面对诸多挑战与机遇,我们的发展方向与未来路径亟待社会各界共同探索与努力。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作为中国科协下属的全国性学术组织,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使命,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表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可以从人工智能为实体经济助力、人工智能带来新的科研范式、人工智能要为国家治理赋能以及人工智能要用科学文化铸魂等方面思考和探索,推动大模型在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拓展大模型的落地场景,引导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培育中国特色创新生态贡献力量。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中国大语言模型,不仅需要用大语言表态,而且更需要用大力度行动,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字资源优势,统筹用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一体机制,系统提升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技术水平,鼓励跨学科融合创新、跨领域协同应用、跨部门联席治理,建立健全协同攻坚、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走出一条中国大语言模型发展之路。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大模型指导委员会发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主办,十多个与大模型技术密切相关的学会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

(责编:杨曦、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