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20:43:44 来源: sp20241118
近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推出《这些网上“大思政课”,何以“入脑入心”》报道,取得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笔者想就如何讲好奋斗这节“大思政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面对新形势,高校要讲好奋斗这节“大思政课”,应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表达、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发力,全面调动育人队伍、阵地及路径等要素力量,真正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以育人合力驱动奋斗“加速度”,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
思政课精准“导航”,校准奋斗方向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青年奋斗观过程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政课教师承担教学主体责任,应根据学生成长变化和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思政课教学“配方”,升级“工艺”,将思政大道理讲出青春奋斗真味道。
一是探索思政课“新打开方式”,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关于奋斗的重要理念,让青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深刻内涵,学懂弄通奋斗精神的实践之基、理论之源,引导广大青年胸怀“国之大者”,提升对奋斗的价值认同。二是要清晰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现实逻辑,筑牢青年群体信仰之基。三是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如讨论、辩论、情景模拟等,引导学生坚定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制度设计等的自信,正确辨别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把个人奋斗“小目标”与党和国家发展“大蓝图”结合起来,找准奋斗切入点与努力方向。
辅导员悉心关爱,托举奋斗志向
辅导员是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应坚守育人初心,夯实青年奋斗信念的“压舱石”。
一是深入基层一线和学生群体,问情问计问需。及时回应青年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对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疏导,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提升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使其在各项磨炼和考验中成长成才。二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塑造青年价值观。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寓教于情、境、乐,对学生进行精准推介、正向引导。讲好“开学第一课”,引导青年树立积极的奋斗志向,勉励他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站住立稳。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辅导员应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社团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奋斗为关键词的活动,使校园文化“燃”起来、师生互动密起来、就业指导实起来,营造奋发向上、健康文明的育人氛围,不断凝聚青年拼搏奋进的时代共识。
课程思政供给“燃料”,练就奋斗本领
高校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强化合力育人意识,提升各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本领,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将奋斗精神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奋斗元素,将奋斗观培育的核心要素与各学科专业知识巧妙衔接。依据高校办学特色,加强课程体系知识内化、技能强化、价值引领等功能的深度融合。授业的同时更要倾心传道,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史与学科发展的融合进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达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奋斗观协同引领的“最大公约数”。二是将奋斗观教育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三是深钻细挖专业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优质供给、教学过程的精准把控、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关切,让学生增长学识、丰富见识,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比学赶帮超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奋斗本领。
社会实践搭建桥梁,强化奋斗动能
如今,大家普遍认为,公共课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课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敢闯、会创。但分离式、单向式的课程设置,会割裂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联,因此,须把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青年学生在知中行,加深其对奋斗精神的理解。
一是系统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党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体现奋斗情怀的校外“课堂”,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国情观察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暑期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通过开展生产劳动、实地访谈等活动,促进青年将“情境体验”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锤炼本领、磨炼意志,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引导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积极投身国家科技创新最急需的领域,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光明日报)
(作者:杨蓉、王宗荣,均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