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38:15 来源: sp20241118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本底、本务、本源,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的过程,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和培育壮大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决策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从提出、部署到实施的过程,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包括“新、高”两重内涵,“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高”指的是质量高,主要是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质”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从具体内容来看,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革命、资源配置、产业转型三个重要环节。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江苏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进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争取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苏州实验室和云龙湖实验室。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围绕新领域新赛道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质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主要体现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质量效益要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要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要保持在合理区间。近年来,江苏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持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围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展开部署,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争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新创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二、新质生产力的本底是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提升含“新”量,还要提升含“绿”量。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循环经济体系、绿色产业集群、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最有潜力、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着眼于过程低碳化、产业循环化、产品绿色化等重点方向,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做强绿色制造业,突出生产载体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实施钢铁、石化、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发展绿色服务业,培育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提升服务业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商贸流通主体,实现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稳妥推进近海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因地制宜多形式促进光伏系统应用,积极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和沿海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等绿色能源产业。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发展高效生态绿色产业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工程。构建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不仅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也赋予产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江苏积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供应链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新优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绿色环保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大型绿色环保领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力打造“10+X”未来产业体系,前瞻布局虚拟现实、增材制造、量子通信、氢能、固态电池等未来绿色产业,探索发展面向碳中和的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液化驱油、矿物封存、有机化学品和燃料制造、高值无机化学品生产等零碳负碳技术产业。
优化经济政策工具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需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和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江苏积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6+13”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推动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持续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市场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等实现联动发展。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通过观念引导、消费模式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等途径,增强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推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和垃圾分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和绿色健康生活的时代风尚。江苏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绿色低碳基础知识,培育全民加强节约意识和习惯,深化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等绿色产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鼓励居民优先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步行、公交和共享出行方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三、新质生产力的本务是革新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大力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企业和基层活力。要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加快要素资源跨境整合配置,助力江苏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用改革打开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充分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江苏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自觉,积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性特征,推动重点改革联动突破、配套改革同向发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示范带动,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短板和制度性约束。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聚焦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推进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高效配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政策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江苏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与带动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外资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和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深度开展“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打好“促稳”组合拳,跑出“提质”加速度。在制度型开放上力求更大突破,深入开展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的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丝路贸易促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两大计划。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打造“一企来办”综合服务体系。
四、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是人才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是人才生产力,因而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江苏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聚力推进五个“百”工程,包括“百花齐放”的人才培养工程,让博士后“聚”起来,让工程师“强”起来,让技能人才“多”起来;“百川归海”的人才招引工程,加大高校毕业生留苏来苏力度,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百计千谋”的人才攻关工程,紧扣产业链技术链“卡脖子”环节,引导保障各类人才承担关键共性攻关任务,实现“出人才”与“出成果”相统一;“百舸争流”的人才评价工程,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百分满意就在身边”的人才服务工程,努力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深化推动人才协同攻关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研究拟定人才协同攻关人才特殊调配办法,支持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人才组建攻关团队。出台省级事业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精准支持重点科研单位、重大项目平台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畅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人才“旋转门”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人才放权松绑改革攻坚专项行动,探索建立科研端和产业端互认互通的科研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间流动,为全国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供新路径。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江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最新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培养贴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际,符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多元应用场景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精准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超过一半的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江苏“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近一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持续开展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千亿级产教融合联合体等十大“标杆项目”建设,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卓越一流工程师等重大人才计划,立项建设100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0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新增2所高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坚持人才引进培养“双轮驱动”,精心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等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部省共建“技能江苏”专项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高起点实施“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建设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着力增强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力,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攻方向,在人才自主培养上提升新能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新贡献,在教育开放合作上打造新高地,为全国优化人才培养提供新模式。
健全收入分配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江苏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强化知识、技术、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导向。建立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实行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折价、股权期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方式。取消以高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入股的股权比例限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主要发明人的收益比例。构建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重视数据要素的产权保护、分割和收益,促进与其他要素自由组合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建立完善数字税收支持、数字人才津贴、数字技术科技奖励等数字劳动贡献的支持政策及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强重点集群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探索实施“双15%”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地区对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给予补贴。完善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鼓励符合条件企业用好用足股权期权、分红激励等方式提高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待遇水平,为全国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新经验。
作者:冯树春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3月刊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