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史回顾与思考中“发现”宋史研究新路向

发布时间:2024-11-24 15:48:18 来源: sp20241124

原标题:在学术史回顾与思考中“发现”宋史研究新路向

由中国宋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于近日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以“回顾与展望:我与宋辽夏金史研究”为主题,与会学者聚焦研究范式的转变,围绕个人研究经历与治学心得等展开讨论,展望宋史研究前景,力求从学术史反思中“发现”宋史研究的新路向。

什么是有意义的选题

寻找宋史研究的新问题,是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河南大学苗书梅教授认为,历史学的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人”与“时代”的关系是研究的出发点,有意义的宋史研究要求学者在把握好宋代整体历史演变大脉络的前提下,关注时代的需要,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从学术史梳理中洞察研究的前沿。河北大学姜锡东教授讨论了宋史研究选题中大与小、通与专的关系,认为在研究选题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处理上,要将具体而微的“小”问题置放于10—13世纪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下,在全局观照中提升其学术价值,在长时段的比较中凸显选题的价值。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教授在《新时代宋辽夏金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倡导加强断代史研究间的交流与比较,认为可借鉴中古史研究的议题,如宗教与社会、城市与政治空间、礼仪制度及实践等,这些都是值得宋史学者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

有意义的选题需要学者对相关概念和关键性术语保持敏感和清醒。华东师范大学黄纯艳教授在关于宋代疆域问题的研究中指出,宋代的“边疆地带”及其反映的观念有其时代特殊性,要警惕不同时代话语体系下概念的细微差异。四川大学粟品孝教授提出,学术史研究中惯用的宋学、道学、理学、新儒学等的定义和翻译,涉及概念背后的古与今之别、中与外之异,细致的“名”“实”之辨是研究的前提。

怎样应对数字人文的挑战

关于数字人文对宋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指出,我们对数字人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史料检索阶段,数字人文在提供研究便利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宋史研究的问题发现、意义提炼是数字人文不能替代的。宁夏大学杜建录教授结合“西夏文献文物数据库”“西夏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等建设和利用情况,提出数字技术与问题追索要深度融合才能在研究中发挥作用。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在《宋史研究的“新气象”》一文中强调,青年学者要在继承传统治学功夫的同时,在研究选题、史料阅读、方法使用和理论观照等层面借鉴和利用现代技术。

数字人文背景下,要更加注重传统史料的阅读和辨析。各种数据库的出现,在为史料收集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史料甄别带来了新的困难。河北大学郭志安教授认为,保存在方志和文集中的宋代水利史史料,存在记载笼统模糊、交叉重叠等问题,对此类史料的阅读和利用需要考正讹误、去伪存真。华东师范大学顾宏义教授在《宋代文献整理现状与不足》一文中,针对当下古籍“重复整理”等问题,指出未来文献的“深度整理”,要注重文献搜罗和辨析,更重要的是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利用数字技术等对文献作出全盘的“复原”。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指出,学术界对宋代理学的认识,受到元明清以来不同时段历史叙述的影响,理学的“历史真相”与后人的认知判断交织在一起,从“历史书写”角度对理学演变脉络予以梳理尤为必要,要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史料辨析和“史料批判”的各自优长。

如何在学科交叉中实现突破

未来的宋史研究要保持开放的学术态度,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求突破。学科交叉首先体现为研究视角的转换。中山大学曹家齐教授在《新世纪以来的宋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一文中提出,交通史与政治史的交叉不仅仅体现为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交叉,更重要的是在交通史的视角下观察政治史的问题,在政治史的视角下发掘交通史研究的深层次涵义。在宋代社会史研究方面,西南大学张文教授在《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倡导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社会史的问题,进而揭示社会活动和行为背后的思想动机。

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要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简单“拼盘”,注重其他学科的“理论借用”与历史事实的有机融合。南京审计大学肖建新教授提出,审计史是政治制度史、监察史、财政史、法制史等领域综合交叉下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实现不同学科间有机“整合”的同时,要对研究的学科边界有清晰的认知。陕西师范大学陈峰教授在《宋代军政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认为军政史关注的是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学的理论有助于揭示军事制度、军事活动和军事行为背后复杂的政治动因。西北师范大学何玉红教授在《路径与趋向:如何走进宋代的军事世界》一文中提出,要借助地缘政治、兵器技术、信息资讯、地理与环境史等术语,突破军事史研究“内史”与“外史”的区隔,但建立在各自学科基础之上的术语,其使用有一定的限定,不可一味照搬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以此裁剪宋代的材料和史实。如何避免“削足适履”,做到“量体裁衣”,值得深入思考。

(作者:何玉红、缪喜平,分别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教授)

(责编:王连香、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