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3:07:31 来源: sp20241121
6月的新疆,繁花似锦,瓜果飘香。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专家欢聚新疆,参加“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及参访活动。在“丝路明珠”喀什论道,走进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参观考察,在莫尔寺、交河故城等遗址探讨新疆历史,在自贸区、大学见证新疆发展……
从历史观照现实,从现实畅想未来,国内外专家谈古论今、深入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交织出文明的光彩。
包容的新疆:自古多元文化荟萃
5位嘉宾致辞,8位专家学者主旨发言,4场圆桌会议……6月12日举办的“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上,百余名中外专家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道”“纽带”“多元”“交流”“互鉴”等,成为中外专家使用的高频词。
“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论坛开幕式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致辞时说。
作为多元文明交融荟萃之地,新疆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地位极为重要。在论坛上,来自历史学、考古学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研究实证。
“新疆通天洞遗址发现了炭化的黍和小麦共存,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说,“黍来自我国华北地区,小麦来自西亚等地,表明当时的中西方文化已经在新疆发生了交汇。”
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通过研究发现,新疆塔里木盆地先后有胡人、羌人、汉人以及来自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活动,塔里木盆地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融合之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看来,西域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圈形成过程中,西域有着重要贡献,这与其所处的关键地段紧密相关。在中华文化圈形成早期,西域的对内对外交流已经广泛开展。”
中央民族大学对喀什莫尔寺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吸引中外专家齐聚喀什论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莫尔寺为什么重要?
论坛上,主持莫尔寺遗址发掘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肖小勇给出了答案。
“喀什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位于喀什市东北的莫尔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是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一处重要遗址。”2019年以来,肖小勇带领团队持续发掘,发现了大规模寺院建筑群和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
“莫尔寺遗址展现出印度与中亚传统、喀什本地的特色和中原汉传佛教的影响,是三者在我国最西部地区深度融合的首次发现,为理解文明的多元交融提供了又一例证。”肖小勇说。
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高奕睿从写本学角度,观照了旅顺博物馆藏西域残片所折射出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他的结论是:“佛教写本文化从中原一路向西传到新疆,风格很一致。”
相比于佛教,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较晚,但同样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学习儒家经典与文化,融合‘修身明道’‘知行合一’等理念,展示积极理性的态度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金述龙介绍了“伊儒会通”的内涵。
“乌鲁木齐有个‘陕西大寺’,是清朝乾隆年间建的,体现了伊儒会通的建筑风格。”正如潘岳在致辞中所说,“伊儒会通精神仍在今天反哺新疆。”
新疆文化既有多元,更有一体,这一体就是中华文化。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艾力·吾甫尔梳理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新疆地区受到的中华文化影响,指出“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新疆大学副教授热米娜·肖凯提举例说,无论是维吾尔族茶文化还是养蚕和丝绸织造,都深受中原影响。“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价值准则、信仰追求等各方面,蕴含强烈的中华文化向心力。”她说。
“新疆有非常多元且统一的文化,确实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马克林说。
最新的研究、成功的实践、鲜明的观点,在论坛上交流汇聚,共同勾勒出新疆历史上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和谐图景,勾勒出新疆文化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发展壮大的轨迹。
“探讨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范恩实说。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潘维认为,从新疆的历史走向和治疆方略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提供给世界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开放的丝路:交流互鉴,共同研究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有一类以‘大乘’为名的称号。玄奘西行,在印度获‘大乘天’称号,其弟子继承了‘大乘’称号。”论坛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湛如以玄奘弟子中的“大乘”称号为研究对象,联系敦煌文献所见的“大乘贤者”称号,既释其名,又考其史,反映中印文化交流史,乃至唐代的政教关系的变迁。
听众席中,坐着湛如的一名美籍学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柯伟业。
十几年前,身在纽约的柯伟业被一幅《六祖砍竹图》深深吸引。2011年,他到中国美术学院就读,深入了解佛教绘画,练就了标准的普通话。拜师湛如后,参与到湛如著作的汉译英过程中,促进了中国佛教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
攻读完湛如的博士后后,柯伟业留在北京大学任教,继续在佛教文化领域深耕。
曾经的师生,现在的同事,共同的研究兴趣,成就了一段特殊的中西师生缘,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写下生动注脚。
“从新疆喀什莫尔寺到山西平城(今大同)石窟上的独立寺院,这些新的考古发掘丰富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终身教授衣丽都,在论坛上展示了云冈石窟、釜山石窟、北魏太和六年释迦像等大量图片,“新的考古发现为重新审视佛教寺院由西向东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布局提供了新的契机。”
考察期间,衣丽都与各国学者深入交流,她说,“期待未来通过学者的共同研究,将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佛教寺院遗址研究推向深入。”
合作共享,成为中外专家学者的共识。
“这次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很多外国学者就是冲着这些年新疆的考古成果来的,以便作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说。
“研究史表明,在开放的时期,研究进展迅速,更多出版作品引发关注,合作对所有人皆有益。”外籍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魏正中梳理了新疆佛教考古的历史,呼吁学者开展更多的合作研究。
在长期做回鹘研究的过程中,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牛汝极借鉴了不少国外研究成果。“大量的回鹘文献收藏在国外,国外学者做了不少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借鉴。”牛汝极说。
合作的前提是开放,是共享。吐鲁番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丰富的展陈,莫尔寺、交河故城斑驳的历史印记,为中外学者提供了生动的研究材料。
胸前挎着相机,一手拿本、一手拿笔……每到一处考察点,俄罗斯东宫博物馆高级研究员卢湃沙都仔细聆听、观察,认真记录。
“这次考察收获满满,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卢湃沙说,“来之前我不知道,新疆已经开放到如此程度,那么多历史文化遗址都可以去考察。”
吐鲁番博物馆正在展出近年来新发现的加依墓地遗存,吸引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研究员贾伟明的目光。
“加依墓地出土的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是第一次对公众开放,非常宝贵。”双耳陶杯、高圈足陶豆……贾伟明将展品一一拍照,准备回澳大利亚后作为教学素材分享给学生。
“丝绸之路北线和南线,最终都抵达埃及。中国和埃及之间虽然相隔数千公里,但两国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的文明特征。”埃及开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姆哈森说。
考察途中,姆哈森总是试图找到中国和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的相似之处。在莫尔寺圆形佛塔前,他问了肖小勇很多细节,“塔中间是空心的吗?”“往下通了多深?”“在我们埃及的佛塔,也有类似的结构。”
如果说学术交流碰撞出的是思想的火花,那么,艺术的交流更易激发共鸣、直抵人心。
热瓦普、都塔尔、艾捷克、手鼓……14日,在疏附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多种乐器齐奏,外国专家与演员们手舞足蹈,融入欢快的歌舞海洋。
一曲浓郁的维吾尔族歌曲毕,当地演奏者用弹拨尔弹奏起西班牙斗牛曲。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京西学校创办人柯马凯情不自禁随着乐曲打起了节拍。
“我想起了我弟弟,他生活在西班牙。这个曲子,我三个侄子也会弹一点,用吉他。”柯马凯与演奏者一起拍下视频,发给了远方的弟弟。
在乐器村的展馆里,蒙古国立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副教授查干·图尔巴特看到了一把马头琴。“在我们国家,马头琴是很常见的乐器。”他说,“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像马头琴这样的文化载体,在开展两国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参观结束后,马克林握着讲解员热则耶·艾尔肯的手表示感谢:“我和家人都非常喜欢民族传统音乐。”
“音乐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热则耶·艾尔肯说,“欢迎下次带着家人再来新疆,我还给你们讲解!”
自信的新疆:
在现代化引领下走向光明未来
喀什的黑茶,云南的玫瑰,混在一起冲泡,香气四溢……13日傍晚,在喀什古城药茶巴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品尝了当地特色药茶,“女儿嘱咐我从中国带一些花茶回去,这个就很香。”
百年老茶馆、铁业公社、老酒馆等景点颇具特色,药茶巴扎、塔哈巷游拍街、盖孜尼其巷等特色街区纵横交错。传统与现代交融,各族居民、游客和谐共处,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喀什古城,夜市人山人海,流光溢彩,令外国专家流连忘返。
街头偶遇一群孩子。柯马凯、马克林等专家热情邀请他们一起合影,孩子们大方自信,笑容灿烂。
“我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孩子们都能说上几句。”柯马凯感慨道,“30多年前到喀什,那时最高的建筑是五六层,现在不仅老的古城保护得好,新的高楼大厦也建得很好。”
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戎通过对新疆人口的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维吾尔族,近10年来,从999.7万增长到1162万人。新疆的发展吸引内地大量人才涌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大家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考察期间,专家们从喀什坐飞机到吐鲁番,从吐鲁番坐动车到乌鲁木齐。“15年前我来新疆,那时吐鲁番还没有机场,乌鲁木齐也没有高铁站。”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说,“我去过中亚除土库曼斯坦外的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那些地方的航空、铁路设施都没有新疆好。”
“‘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丝路沿线很多国家。”米尔左吉德·拉希莫夫说,“期待中吉乌铁路早日建成,到时候沿线国家居民往来会更频繁、更方便。”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黄达远也关注到中吉乌铁路项目。“喀什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是一个知名的‘大巴扎’。”黄达远认为,中吉乌三国共同推动铁路建设,意味着喀什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强化,“未来的喀什,将不仅是一个‘大巴扎’,还是一个制造业中心、现代科技人才中心。”
黄达远所畅想的,正在变成现实。14日下午,专家们来到喀什综合保税区。依托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四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这里正在着力打造面向中亚、南亚的物流分拨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吸引数百家企业入驻,2023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496.5亿元,连续两年在新疆4个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一。“这是一个经济增长区。”“前景广阔。”专家们表示。
建设现代化的新疆,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AI技术,你怎么看待其利弊?”“你们做的研究,在考古领域中破译古代语言文字有没有实际应用?”……16日上午,在新疆大学,专家们与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斯拉木,围绕AI技术使用、量子计算机、多语种翻译等,热烈交流、研讨。
近年来,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多语言跨模态智能信息处理为主要方向,参与制定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语种编码标准相关的5项国际标准和22项国家标准,研发出多语种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提升了语言信息化建设水平,也促进了各民族交流。
“你带领不同民族组成的团队,取得了这么多成果,很了不起!”马克林称赞吾守尔·斯拉木说,“你们正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中国尊重和保障各民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这个实验室所做的,正是具体体现。”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常安说。
在喀什大学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当了解到这个标本馆不仅是开展动物学和生态教学的场所,也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时,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的约翰·格瑞姆、玛丽·塔克夫妇竖起了大拇指。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上下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向大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约翰·格瑞姆夫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中国环境伦理的重要资源,也可以为西方中心主义、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危机提供不同的思想进路与解决方案。”
“约翰·格瑞姆夫妇在生态伦理领域很有名,我在网上听过他们的讲座。这次能当面交流,很有意义。”负责讲解的喀什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王玉涛说。
为生态文明建设点赞的同时,约翰·格瑞姆夫妇也对新疆的多元文化印象颇深。“音乐、舞蹈、集市、博物馆……我们所到之处,都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都被保护得很好。”
包容、开放、自信……专家们眼中的新疆,从古老历史中走来,正生机勃勃走向未来。新疆不仅是中国的新疆,也是世界的新疆。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的研讨和考察虽然结束,但中西方的学术交流、文化互鉴仍将继续。
约翰·格瑞姆夫妇的下一站是北京,而衣丽都将顺着丝绸之路的方向“东去长安”,“听说陕西博物馆上新了不少文物,我想去看看。”衣丽都说。(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李翠)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