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4-12-12 17:47:28 来源: sp20241212

  作者:翟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为加快把互联网打造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提供了根本遵循。

  1.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推动世界网络空间繁荣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数字时代最具想象力和创新活力的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代表着新质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西方国家倚仗网络技术优势,长期在网络空间推行霸权主义。美国凭借先发优势拥有全世界13个根服务器中的10个,并对全球互联网域名体系和IP地址分配有着绝对控制权。此外,侵犯知识产权、推行种族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网络犯罪活动十分猖獗。由此可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全球互联网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打造多元、开放、健康、公平、公正的网络空间,维护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相契合,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互联网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理应大家共同分享。当前,全世界网民人数已超50亿,占全球人口比重达到64.5%,如何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理念。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日益提升,中国需要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同样需要中国。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时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创造性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倡导尊重网络主权、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涉及互联网发展、安全、治理、普惠等各个方面,为世界各国走向携手同心共护网络家园、共享网络发展红利的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现实世界中的交流合作与碰撞博弈向数字世界延伸,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全球互联网治理面临的难度更大、瓶颈更多,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进入21世纪,基于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认知形式、思维方式与治理模式。云计算重写了传统的IT架构、改变了传统工业思维与模式,元宇宙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和生态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了其是一场“虚火”还是颠覆性技术革命的大讨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在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利企便民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1.5%。随着互联网加速与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中国助力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国际合作教育“云上样板区”;积极开展网络扶贫国际合作,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平台推广分享数字减贫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互联网日益成为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数字时代,网络空间与人类活动的现实空间深度融合,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而作为一国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然延伸,“网络主权”应运而生。作为世界主要大国和主要经济体之一的中国,率先提出网络主权概念,并且在国际上大力推广,推动网络主权原则成为联合国框架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国际社会围绕网络主权的博弈从未停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兜售其价值观,肆意侵犯他国网络主权。此外,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多变,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数据跨国流动给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互联网日益成为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不是追求“独善其身”,也不是谋求“本国利益优先”,而是一项惠及全人类的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了造福人类社会。中国历来重视互联网在促进文明互鉴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积极响应国际社会需求,携手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推动网络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互联网大会创设以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本届乌镇峰会有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名嘉宾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既体现了中国积极与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全世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实际行动,也彰显了互联网日益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3.让数字世界更好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倡导发展优先,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倡导安危与共,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这“三个倡导”,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体现了对数字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反映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化、行动不断夯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球网络空间发展和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整体利益,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化时代快车,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坚持合作共赢,让普惠繁荣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一方面,要建设平等、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进一步深化数字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合作,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技术、资金、人才、商业模式等的多维创新推动网络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网络技术与产业应用双向奔赴,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消弭数字鸿沟,实现数字经济包容发展。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两个方面同步用力,进一步消除技术壁垒和打破数据孤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信息的载体和前提,应注重世界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积极搭建网络合作平台,持续增加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是以数字资源优化生活品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应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数字能力,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是普惠繁荣的前提。其一,以对话代替对抗,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网络空间争端。落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协商解决争端、化解分歧,以分类施策、灵活包容的方式应对各种网络风险。其二,以主权反对霸权,筑牢清朗网络空间的秩序基石。尊重网络主权,即尊重各国网络自主发展道路,遵守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不搞网络霸权;同时,摒弃网络空间的“泛安全化”行为,抵制滥用规则,以网络自由之名、行网络霸权之实的行为。其三,以合作保障安全,形成网络安全治理合力。网络空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全球网络安全的“风险互嵌”。各国应在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深化网络安全务实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跨区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在有效应对大数据、AI等新技术带来的技术伦理风险和挑战等方面形成治理合力,为全球网民构建起一个安全可信、丰富多元的数字世界。

  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背后蕴含着深切的文明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秉持平等开放的理念,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在网络空间兼收并蓄、包容共生。一方面,加强网络人文交流,通过交流对话,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更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推动优质网络文化传承发展,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基因。

  (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