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8:43:19 来源: sp20250104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但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这段时间,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上新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成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生动注脚。
12月7日,在四川凉山,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备实验条件,正式投入科学运行。它位于地下2400米处,今后将发展成为世界级深地科学研究中心。
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在山东荣成正式投入商运,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2月6日,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青岛完成主体建造。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能源碗”,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船坞养护,每天处理的石油可以供90万辆小汽车使用。
11月28日,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项目跨越伶仃洋,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明年通车后,从广东深圳到中山,将从目前的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
11月28日,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在北京发布,它可运行多种类的跨平台应用,满足各类大型复杂桌面应用场景。
“自主”,是这些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亮眼名片。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巩固了我国在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通过技术攻关,完成多项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创新应用,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我国全类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设计建造技术实现高水平自主化。
深中通道刷新了诸多令人称奇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世界跨径最大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抗风等级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体量海中锚碇,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同样,龙芯3A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和架构,无需依赖任何国外授权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CPU在自主可控程度和产品性能方面达到新高度,性能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的背后,是我国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追求。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金文良讲述了这样一个“插曲”:2018年到国外类似工程调研学习时,对方不让我们靠近、也不让拍照,不远万里去看了个寂寞……这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这次调研之后,深中通道项目组织顶尖高校、科研院所,施工设计等单位进行全产业链系统性攻关。如今,我们造出了整体水平远优于国际的同类工程,100%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这正是我国“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个生动细节。
这些年来,我国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实现双增长。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0月份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产出方面,以2022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9.8万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47791亿元,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双增长,带动我国整体创新实力快速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排名,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3年的第12位。
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的背后,也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壮大。
就拿深中通道来说,它的海底隧道沉管段由管节连接而成,每个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重约8万吨。怎样才能把这些“巨无霸”在茫茫大海上浮运到位并精准安装呢?
全靠一个核心装备——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这也是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利用动态信号采集信息系统,指挥人员通过显示屏,就能够实时监测沉管位置和姿态,施展“海底绣花”绝技,使沉管对接达到严丝合缝。
而在“海洋石油122”的建设过程中,项目自主开发双吊联控数字化管理系统,吊车司机坐在一个驾驶室内,就可以完成两台龙门吊精准同步操作,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而高端装备的制造更是强国之基,代表着国家工业制造的先进水平和实力。
从最近频频上新的一系列超级工程到“宇宙级”大国重器中国空间站,从C919大型客机到“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等等,都彰显着我国工业“脊梁”的坚实。
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核电、卫星、物联网、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装备和系统制造方面,已经实现了很多突破。我国制造的高端装备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影响深远、广受好评,也已经走出国门,开始走向了世界。
大国重器频频上新,更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近一个时期,“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不断上新的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出的硕果,表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已经初见成效,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满满的新动能。
11月4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命名交付,它的背后正是蓬勃发展的中国造船业。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0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三项数据均排名世界第一。
再比如,龙芯3A6000的背后,是我国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生产设备的生产在快速增长。今年10月份,中国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33.9%。
大家一定还记得,今年“双1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媒“国资小新”入驻淘宝,上新了16件大国重器,都是硬核国货。虽然网购大国重器,现在虽然只是“玩梗”,但“最硬核”国货展现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也显示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透过大国重器,我们看到的是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快速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这些共同汇聚成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满满底气。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