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澳大利亚汉学家的“滚石”生活

发布时间:2024-11-30 10:28:35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福建南平10月29日电 题:一名澳大利亚汉学家的“滚石”生活

   中新社 记者 曾玥

  当 中新社 记者近日见到澳大利亚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时,他刚从山东青岛的骑行生活中暂时抽身,来到福建南平参加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

  今年9月起,薄国强长期入驻位于青岛的世界汉学中心,开展“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学术研究工作。工作之余,他总喜欢抽出时间骑行几十公里,探索这座海滨城市。

10月27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福建南平开幕。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在大会分论坛发言。(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的日常循环,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薄国强曾在澳大利亚、德国和丹麦长途骑行,而在中国骑行的计划直到2019年才正式开始。

  薄国强在来华任教的第六年购入一辆自行车,这个他在中国“最好的朋友”陪他走遍北京、上海、青岛、大连、西安等多个城市。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薄国强来说只需要一辆折叠自行车、一部手机和两个背包。包里通常装着水、干粮、衣物和少许修车工具。“我会带着自行车去每一个地方,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在他看来,骑行是探索和了解一个新地方的好方法。

  “你来自哪里”,是薄国强骑行过程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他戏谑道,“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外国人骑着一辆小轮子折叠自行车在城市或乡村里到处转,这看起来有点奇怪。”

  事实上,薄国强非但没有“奇怪”感受,而且发现在中国骑行安全方便,自行车专用道和各类应用软件使出行不再有负担。

  “骑车虽然慢一点,但能看见更多东西。”比起“被困在汽车里”,薄国强更喜欢骑自行车与大自然和社会深度互动,即便有时需要应对飞虫和补充水分,“但这样你就能更大程度地置身于环境中,也能更直接地与人接触。”

  薄国强观察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角落里,比如每个不期而遇的中国人都是临时“中文老师”,教会他日常交谈的基本方式,不断拓展他对各地方言的辨识和理解能力;又如今年5月的一次村庄骑行,他看到村民们支起一个小摊揉着面,制作中国风味的“汉堡包”,让他倍感亲切。

  “骑行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思考。”过去11年间,薄国强一直关注西方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投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研究领域。他开始学习中文,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并越来越沉浸其中。

  在骑行中国的计划正式启动前,薄国强的慢生活方式往往表现为坐绿皮火车或乘船出行。他喜欢带着一本书和一壶茶在窗边坐上一天。

  “我有点守旧,缓慢的生活节奏有助于我花时间思考问题。每列绿皮火车的内部都宛如一个临时的小型社会,我喜欢跟其他人交谈。”薄国强认为,无论是沉静思考还是与人交流,对他的生活和工作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

  他进而借助“空间生产”的概念来提炼自己观察社会的方式:进入到不同的空间后,通过亲身体验认识特定生产方式和社会活动的同时,与周围的事物和空间产生互动并与之相融,推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进入环境、认识环境、融入环境,既是薄国强探索中国的路径,也是他钻研学术的方法。“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事物,不断寻找新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某种观点,被困在陈规里。”

  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热衷于四处“探险”,年过花甲的薄国强笑称自己是“年轻老人”。他常在社交媒体上更新足迹,常用文案除了“骑行生活”,还有他正在践行的生活哲学——“滚石不生苔”。(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