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0:24:10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社 北京10月27日电 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的“高科技”
中新社 记者 李纯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横路村卫生室有一间24小时“云诊室”,诊室网络的另一头连接着安吉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在线开具处方,村民付费后,拿着打印的二维码在一旁的云药柜上扫一扫,药品就会自动掉出来。
实现“24小时自助看中医”的背后是中医药科技创新提供的技术支撑。 中新社 记者近日随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赴上海、杭州、湖州等地调研,了解当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那些“高科技”。
中医药诊疗用上“黑科技”
在杭州市中医院国医馆的候诊大厅里,一台智能机器人正缓缓走向前来问诊的患者。市民只需扫描二维码、伸出双手、对着屏幕吐吐舌头,再填写相关问卷,就能获得中医体质报告、在线诊疗、远程问诊等服务,体验“云端上”的望闻问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2021年,杭州市中医院牵头申报了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开展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将5G、AI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医领域。“中医治未病”智能机器人只是中医药诊疗用上的“黑科技”之一。
今天的中医药诊疗充满科技感,不仅能在移动端随时随地看诊,还可以实现远程实时问诊,在家门口为民众提供来自中医名医的高质量诊疗服务。
在横路村卫生室,中医师潘愫愫向记者介绍起中医诊疗AI眼镜。“开具处方的时候,这个眼镜就相当于上级医院医生的眼睛。我戴上后看到的东西,他们也能够看到,包括患者的舌苔、面色等等。”
“黑科技”的运用拉近了医患距离,更提高了中医药诊疗的效率。走进安吉县中医院的药房,一边是药剂师在照方抓药,另一边是全自动机械臂在药库间往来穿梭。
药剂师奚晓华告诉 中新社 记者,医院药房共配备了三台全自动抓药机器人,一天最多曾配过500张颗粒剂处方,配药精度高于当前行业标准,所需人力仅为全人工配药的一半。“一是有人为设定,二是有机器校验,能够保证不会抓错药。”
用现代科学解读传统中医理论
酒精灯上的烧杯、实验台上的显微镜、不停旋转的离心机……在上海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的实验室内,这些现代医学的实验器材似乎很难与传统中医药的针灸药石联系到一起。
但就是在这里,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现了淋巴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参与痰瘀型慢性筋骨病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从淋巴回流功能角度理解中医“痹”证理论中“经络痹阻”“五体痹向五脏痹传变”的学术观点。
“使用吲哚菁绿和核磁共振技术,再加上一些特殊设备,就可以看到淤堵的程度、液流的速度、吸收的快慢以及对脏器的影响等。”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教授指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直观展现中医诊疗的效果。“比如针灸治疗之后有什么改变,就可以对比出来。”
这只是当前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的一个缩影。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人员用现代化科学的方式解释传统中医原理,在疾病症候辨识、中医疗效评价、疾病预后判断、新药靶向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王拥军也指出,实验室里的这些瓶瓶罐罐,最关键的用途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的气血理论、津液理论、脏象理论、经络理论乃至穴位、痰瘀等病变物质基础等,最终形成成果并回到临床。“我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中医的临床医生。”(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