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4:03:10 来源: sp20241127
这个毕业季,又将有一批大学生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这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是否都能走上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对于这个问题,不少“过来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职业与专业间可谓差出了“一个银河系”。
为此,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五位专业和工作反差极大的年轻人,听听他们的专业选择和职业体验故事。采访中得知,他们有些人虽然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行业存在很大差异,但还是能把工作与专业结合起来,而有些人则保持初心,希望未来能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创业。
专业:会计学
职业:自由职业者
摆摊卖首饰给自己当小会计
本硕会计专业毕业的松子现在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家穿珠串、做首饰,偶尔出门摆摊。
问起摆摊的体验,她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人人都应该去摆摆摊儿。”
会计不是松子自己喜欢的专业。松子从小比较听话,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选择听从家里的安排,大学专业也是在父母的建议下做的选择。
“我爸妈觉得会计对文科生而言是一项技能,以后好找工作。”求学阶段,松子和其他同学一样努力考证:英语四六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完一系列证书,松子觉得:“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但好像也可以去做这个工作。”
毕业后,松子进入一家国企做财务工作。收集数据、审核报销单、与各部门沟通协作……松子在工作上表现不错,绩效考核分数也很高,但因为不是自己的热爱,她内心依然提不起多大兴趣。
松子甚至曾一度陷入抑郁、焦虑,在那段时间常常情绪崩溃,开始和家人大吵大闹。当身体状态实在无法支撑正常的工作时,松子选择辞掉了这份工作。
几经周折,她开始做首饰摆摊谋生。如今,她的收入变少了,心情却变好了。每天待在家里,浏览网站、琢磨产品,偶尔拿着自己的作品出门摆摊。
“摆摊真的很有意思。”松子说,在摆摊过程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摊主、不同的客人,一切都是未知的。
松子觉得,在外面摆摊和坐办公室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的她可以自己掌控时间,也可以在工作中拥有更多主动性和自由权。
“我也曾有过学什么专业就要从事什么工作的想法,但现在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想做的事情更重要。”松子说,每个专业都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退回去重新选择另一条路,也不一定就是坦途。“虽然我没有再做财务工作了,但我平时也会做表格、计算成本,算是给自己当个小会计。”
专业:酒店管理
职业:编剧
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
作文被老师当众批评、语文考试不及格、大学为了逃避语文课而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一个从小到大的“语文差生”最终却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编剧残小雪的经历看起来多少有些“离奇”。
“我不喜欢上语文课,看到酒店管理专业不用学大学语文,我就选了。”大学阶段,残小雪如愿地逃过了语文课,但却因自己的选择感到崩溃。
大二那年,学校安排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到某饭店做服务员:服务包间、上菜、洗碗、吃不饱饭,还要面对其他老员工的嘲讽,“上大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和我们一起在这儿上班?”
一周后,小雪和同学们选择了“罢工”。在此之后,她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另一次实习,却因被餐厅客人骚扰,再次果断“离职”。
如此这般经历,让她对所选大学和专业的憧憬彻底破灭,因为对文字工作感兴趣,残小雪选择到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做文案工作。
虽然不爱上语文课,但残小雪从小就热爱写作。
小学三年级时,她把一篇作文投给了某报刊,结果意外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20元。
初二时,14岁的她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意外获得B组一等奖。她说,如今回想起来,这次获奖经历最大的影响并非奖项本身,而是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同类:即使学习不好,也可以在写作这件事上收获成就感和成就自身价值。
然而,把写作这项业余爱好确定为人生主业,她用了大概20年。
2015年,残小雪的第一本随笔集出版。四年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接剧本项目。
“就文化行业来看,我觉得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并不大。” 残小雪觉得,上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锻炼思维和学习能力,并且要持续学习才有核心竞争力。“我不赞成一场考试决定一生的方向,要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
残小雪自身的经历,是她观点的最好注脚。
上大学期间和刚参加工作时,她都曾经放弃过写作,但每次放弃一段时间后,她都会忍不住再度拾起,并且在坚持之后获得了一些成绩。“我觉得我的命运印证了这件事,我就得干这个。”
专业:金融管理
职业:自闭症康复师
如回到学生时代会选择感兴趣的专业
大学毕业十多年,鲸鱼早已忘记金融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这是父亲为她选的专业,看似光鲜亮丽,她却毫无兴趣。
鲸鱼曾经是个叛逆的小孩,不想上学一心只想赚钱。高考结束后,她明明考上了一流高校,却不想上大学,非要到通信营业厅上班。
老师、家族里德高望重的前辈都被父亲请来劝说她。鲸鱼爷爷的朋友,一位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校长,前后多次到营业厅找鲸鱼,都因为鲸鱼在现场太忙碌等原因没搭上话。后来,他亲笔写了五页的信给鲸鱼,劝说她一定要去上大学。也正是这封信,把鲸鱼带进了大学校园。
鲸鱼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尝试过几份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偶然做上了自闭症康复师的工作,在一家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授课。
鲸鱼还记得第一次走进康复机构教室时的景象。这里不少小朋友与正常小朋友不太一样,有人在流口水,有人还没走进洗手间就脱下裤子,有人即使看起来与正常小朋友无异,但实际接触时还是会有一些奇怪的习惯。
一开始,鲸鱼的内心有些害怕,但却仍然对这份工作充满激情。她喜欢小孩,也喜欢音乐、绘画、美工等艺术类课程。经过系统培训后,鲸鱼正式成为一名自闭症康复师,独立在康复机构教授集体课、大班课、小组课以及一对一课程。
针对不同症状的小孩,鲸鱼需要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认知理解能力低下的孩子,就教他们读卡片、认识物品;情绪暴躁、多动的,就帮他们进行常规指令训练;语言发育迟缓的,就先教发音……
如今,鲸鱼已经做自闭症康复师有六七年的时间,工作的激情已消减很多,但她对与小孩相处、教授孩子们手工、音乐、绘画等依然感兴趣。
“术业有专攻,专业知识的学习肯定是有用的。”鲸鱼说,如果回到学生时代,她一定不会再浑浑噩噩度日,或许她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类、心理咨询类专业。但无论如何,她都想好好学习,不断精进专业知识。
专业: 社会学
职业:区块链项目经理
将专业知识用在反差极大的职业中
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小河进入区块链行业成为一名项目经理。同学、客户都曾对小河职业与专业的巨大反差表示不解。
面对这种情形,小河通常不对所学专业和目前工作内容做过多解释,而是会把自己当初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选择分享出来。
完全偏离专业并非小河最初的选择。2018年毕业时,在多份校招offer中,小河优先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对接近的一份工作:咨询公司研究员。
偏研究性质的岗位符合小河的自我定位,但他在实际工作中却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此时,一个机会让小河进入到区块链行业。小河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念方面。“社会学专业提倡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包容差异。而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工作必须优先以结果为导向,相互协作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大家思维一致才能更好地促成合作。”
虽然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行业存在很大差异,但小河还是能把工作与专业结合起来。他在社会学专业积累的方法论、写作能力依然可以运用到工作所需的行业调研中,比如快速熟悉一个陌生的行业,或者经过分析产出原创内容等。
对于小河而言,虽然目前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但如果回到当时,他说自己依然会选择社会学专业。
他认为,高等教育、大学专业教育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思维能力训练、人文情怀等培养方面。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目的明确,但这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法则。听到不同的声音,理解世界的多元和差异,接受偏见而尽量不内耗,这是社会学带给我的思维训练。”小河说。
专业:设计学
职业:珠宝采购
未来希望能在自己专业领域创业
橘子从小对设计感兴趣,求学、实习都围绕设计学展开。从研究生阶段起,她选择了设计学专业,一路读到博士,其间先后做过美编等多份相关实习。
而她现在的工作却与曾经所学的专业相去甚远——首饰公司采购管理:负责管理库存、制定采购计划、与供货商沟通等工作。
在橘子看来,目前的工作与设计工作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以用户为中心。她觉得,设计工作强调为用户服务,解决用户的具体困难;而珠宝采购管理更多关注当下的市场潮流而非用户需求。
“设计学专业与我目前的工作关联很少,两者最大的共通之处可能是底层逻辑。”橘子说,设计学专业读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不太依赖灵感、美学进行创新设计,更多是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项目协作、推进。
她觉得如果把一次采购作为一个项目管理来看,做研究和进行采购项目管理的底层逻辑类似,曾经在课题研究里学习到的经验依然可以应用到采购计划中。
橘子的同学中很少有人从事设计师的工作,有的在做会展采购,有的在做名品家居出口贸易,也有在做设计公司研发工作的,还有一些人留在学术界做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被公认为最有设计天赋的同学,也在从业两年后离开了这行,开始从事进出口贸易。
对于橘子而言,虽然博士毕业后没有留校任教,但她依然保持着和学术界同学的联系,也保留着独立设计师的身份。在设计领域积累多年,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尝试创业。
“最初选择设计专业是兴趣使然,到实际工作时最打击我的还是经济收入。之后不管做什么选择,希望能够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保留一些初心。”橘子说。
(松子、鲸鱼、残小雪、小河、橘子为网名或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静 统筹/林艳 张彬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