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造福共建国家人民的大事业

发布时间:2024-11-23 04:20:04 来源: sp20241123

  深邃的目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

  深切的关怀,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世界提供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方案。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跨越山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条条“幸福路”、一座座“连心桥”、一片片“发展带”……共建“一带一路”激发起各国互联互通、合作发展、创新发展的澎湃活力,绘制出一幅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画卷。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开拓出一条造福共建国家、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根植于共同愿景

  获得广泛国际认同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主会议厅,习近平主席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3日,首次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在现场聆听演讲的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副教务长洛蕾塔·奥唐奈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全局思维、长远眼光”,助力哈萨克斯坦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获得重要发展机遇。

  邀请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的印尼国会时任议长马祖基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习近平主席“为推动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擘画了蓝图”。

  融汇历史和现实的壮丽交响,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开展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

  10年来,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尼日利亚有了第一个铁路货车组装厂……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拔地而起,一个个蓝图和梦想变为现实,见证着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促进全球均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共建“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将使共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获得广泛国际认同。“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世界新趋势》一书中感叹。

  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开门搞合作,开放谋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要义,也是中国提出倡议以来始终如一的坚持。

  “欢迎欧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非洲联盟加强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中方把拉美看作‘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中国坚信,“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发展平台,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胸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着共建“一带一路”达天下、利天下的诺言。

  正因为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收获发展的果实,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欢迎更多中国企业来科投资可可加工等产业,助力科工业化进程;老挝国家主席通伦期待“一带一路”倡议和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更有机连接;巴基斯坦前总理夏巴兹表示希望中方大力支持推进巴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和卡拉奇环城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表示,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很多国家建成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中国的亲密邻居和可靠合作伙伴,哈将继续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表示,尼方高度赞赏并将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相信这将极大助力尼国家经济发展。科威特王储米沙勒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基于推动人类和平进步的崇高目标和宗旨,意义重大,科方坚定支持并积极参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认为,中国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目的都是通过合作帮助所有人实现安全和发展,共享和平繁荣的未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共建“一带一路”牵手各国发展构想,以东方智慧为全球发展探寻解决之道,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各国人民期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共建国家的合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国际发展的共同愿景,具有深远和巨大的潜力。”

  “硬联通”扎实推进

  互联互通走向深入

  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印尼首都雅加达哈利姆高铁站,总统佐科宣布雅万高铁正式启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雅万高铁,是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将雅加达和万隆两城间的旅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成为印尼运输业进一步现代化的标志。

  7月29日,X8020次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开往西班牙马德里,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1万列,发送货物10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7%。“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中欧班列已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钢铁驼队”驰骋不息,过荒漠、闯戈壁,将边陲变成开放前沿,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保障。

  6月中旬,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短短数年间,萨希瓦尔、卡西姆港、胡布电站以“中国速度”建成投入商运,大幅缓解巴电力紧缺局面。卡洛特水电站和大沃风电项目、巴哈瓦尔普尔光伏电站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优化了巴能源结构。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带来直接投资254亿美元,累计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极大促进巴经济发展,让当地社会面貌和百姓生活焕然一新。巴基斯坦前外长比拉瓦尔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助推巴工业化腾飞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收藏着一个用中国结串起、镂空花纹精致装饰的蒙内铁路纪念U盘。这是肯尼亚时任总统肯雅塔2017年来华参加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赠送给习近平主席的礼物,装载着“来自东非高原的感谢”。

  运营6年多来,蒙内铁路已成为加快肯尼亚现代化步伐的“大动脉”,为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中非合作共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今年9月底,旅客列车平均上座率达95.8%,促进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2%;商贸往来更加活跃,肯尼亚茶叶通过蒙内铁路运输出口,花卉也由此走向世界……蒙内铁路列车车身上,“连接国家,走向繁荣”的标语正在成为现实。

  蒙内铁路是从共建国家需求出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共建国家创造更好发展条件的缩影。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实现共赢和共享发展。”

  10年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格局不断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发展瓶颈,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老铁路让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助力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变“陆联国”,为铁路沿线蓬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4000个,累计为当地带来直接贡献超过14亿欧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建设不断深化,基础设施联通加速推进,让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经络更加畅通。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企投资建设的德阿风电项目,每年为南非供应稳定的清洁电力约7.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20多万吨标准煤,助力南非实现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7%提升到40%的目标;塔吉克斯坦多年来面临严重的冬季缺电无暖问题,使用中国技术和设备建设的杜尚别2号热电厂投产后,当地民众在冬天用上了“安心电”“放心暖”……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将有力维护全球能源安全。

  ——信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非洲20多个国家1万个村庄接入数字电视信号,村民们免费看上了画面清晰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中国同缅甸、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跨境光缆项目相继建成开通,让相关地区的网络连接更加安全稳定快捷;巴基斯坦—东非海底光缆经吉布提将巴基斯坦与肯尼亚相连接,亚洲与非洲有了全新的数字经济高速公路,全球信息联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积极开展数字合作,持续推进网络互联互通,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越来越多,为共建国家开创了数字经济合作的新机遇。

  ——经贸投资合作稳步增长。秘鲁羊驼毛手工制品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出了品牌,带动了该国羊驼产业的发展;泰国榴莲最快隔一天就能抵达中国消费者手中……鼓励优质商品进口,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中国深挖与共建国家贸易潜力,推动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

  大道不孤,命运与共。共建“一带一路”让合作跑出“加速度”,必将助力共建国家实现更大发展。

  “软联通”成效显著

  制度规则对接相融

  2016年11月,在中国企业设计承建的厄瓜多尔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中心(ECU911)的大厅里,科尔多瓦见到了习近平主席。

  “主席好,我叫巴勃罗·科尔多瓦,是波托维耶霍市的地震幸存者。我要为中国给我们国家的援助向主席先生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您同厄瓜多尔人民在一起。”时至今日,科尔多瓦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习近平主席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询问我的受伤情况。听说并无大碍,他欣慰地点点头,又问了我现在的工作情况。我当时一心想着,一定要为中国建设的应急指挥中心对自己的救命之恩表达最真心的感谢,不是以我个人的名义,而是以所有厄瓜多尔人的名义——中国是世界大国,这些年给予了厄瓜多尔太多的帮助。”

  ECU911是2016年厄瓜多尔里氏7.8级强震的震后救援大本营,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信息化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务实成果之一。时任厄瓜多尔安全协调部部长纳瓦斯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公司为厄瓜多尔打造的这套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平台,厄瓜多尔在这场大灾难中面临的困难将不可想象。”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和合共生、互利共赢,离不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一步步“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激发共建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

  规则标准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10年来,中国同共建国家不断加强技术标准、规则对接,让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纽带拉得更紧——

  在共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无水港里,集装箱吊装忙碌作业,中欧班列在此站点的日均开行量提升至18列以上。近年来,通过采用相同的信息技术系统,中哈两国部分口岸加快协同货运与信息服务。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中国企业为匈塞铁路量身打造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验室。这是中国首个海外高铁列控核心技术实验室,不仅大大减少现场测试工作量,为工程提供坚实保障,未来还可作为匈塞铁路信号设备运行维护基地,为塞尔维亚铁路的运营维护技术人员提供培训环境。

  去年7月,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由中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基础设施》标准和《高速铁路设计供电》标准,两项标准均是相关领域的首部国际铁路标准。统计显示,共建国家在建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执行中国标准的占比超过1/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技术支撑。

  如今,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共建“一带一路”,正回应共建国家的发展新需求——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企用丰富的工业生产经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肯尼亚,中国科考人员入深山、进森林,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编研《肯尼亚植物志》,以31卷专著详细记载肯尼亚近7000个维管植物物种,填补东非地区植物资源研究空白;

  在蒙古国,中国专家针对当地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建立起不同的流沙固定与植被恢复示范区,用几十年积累的治沙经验和技术惠及当地;

  …………

  共建“一带一路”更积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创造更多最佳实践。

  9月22日,来自中蒙俄三方的9辆国际道路货运车辆组成试运行车队,缓缓驶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中蒙俄沿亚洲公路网4号线国际道路运输试运行活动启动。此次试运行活动线路是继2019年沿亚洲公路网3号线开通后,第二条连接中蒙俄三国的国际道路运输通道,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市场深度融合,为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国际道路运输联盟已成功在中国落地实施国际公路运输系统,中欧国际公路“门到门运输”实现双向开行,中欧“第四物流通道”逐步建立。国际道路运输联盟秘书长翁贝托·德·布雷托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共建国家改善急需的通信和运输等基础设施,“中国是多边主义的有力倡导者和践行者”。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与50余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共同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创新和营商环境。

  截至2022年6月底,“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理事会成员已增加至36个,观察员增加至30个。多所“一带一路”税务学院相继建立,为各方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培训和学术研究平台,切实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税收征管能力的提升,为消除跨境贸易和投资障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包容性增长贡献力量。

  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到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中国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发展伙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共建“一带一路”聚集更多资金红利;中国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为共建“一带一路”融资合作提供指南。

  中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数量、业务量、影响力逐步提升,“一带一路”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有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近年来,中国推动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完成《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与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签署自贸协定,实质性完成与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与智利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1个自贸协定,初步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共建“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与巴基斯坦、俄罗斯、希腊等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以及国际和区域组织签署107份标准化合作文件,促进民用航空、气候变化、农业食品、物流等多领域标准国际合作。

  依托日益广泛的规则对接和制度创新,中国高水平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将继续与世界共享巨大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合作机遇,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

  “心联通”暖意融融

  接地气又聚人心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也因海纳百川而行稳致远。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大唐芙蓉园紫云楼,绛纱灯下,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舞者为来宾献上中国古代最高礼仪舞蹈八佾舞。欢迎宴会现场,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巴伊杰列克观景塔,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国家历史博物馆,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国徽纪念柱,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摩天轮,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列吉斯坦广场,中国甘肃玉门关、西安大雁塔和鼓楼……六国地标建筑的缩微景观,连结在一条古今交融的丝绸之路上,传递着中方对各国文明的真诚欣赏与平等尊重,展现出命运与共、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千百年来,不同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今天,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让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

  “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立竿见影啊。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指明方向。

  10年来,一大批小而美的项目通民心、达民意、汇民情,在共建国家落地见效——

  中国专家远赴太平洋岛国萨摩亚,以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理论为指导,向当地农民推广“种、养、沼”一体化、热带大棚蔬菜种植等先进的关键技术,大幅增加了当地的蔬菜品种,提升了蔬菜供应能力,同时援建了太平洋岛国最大的综合性示范农场、9个农业站和100个示范农户的农业推广体系,累计培训上万人次。2021年11月,萨摩亚总理菲娅梅特意率全体内阁部长到中国援萨摩亚示范农场视察,称赞中国技术为萨摩亚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投资少、效果好、受益广”的新路子。

  在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扎韦镇,一座现代化的制糖工厂里机器隆隆作响,成吨的精糖从分蜜机中倾泻而出。2021年6月,中国企业承建的贝雷斯1号糖厂项目正式投产。项目建设期结束后,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主动邀请中方继续协助糖厂运营,将产出的蔗渣、废蜜作饲料,带动当地畜牧业发展。“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感慨。咨询机构麦肯锡的调查显示,在非洲8个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为非洲提供了至少30万个工作岗位。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已正式投入运营。今年,中方为学生电脑配备4款虚拟仿真学习软件,应用3D技术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和实操。塔方期待,鲁班工坊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塔工业化建设进程,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务实合作提供新的示范。

  在斯里兰卡北部港口城市贾夫纳,中斯联合考古队在阿莱皮蒂遗址发现北宋晚期的瓷器碎片,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年来,中国与埃及、沙特、伊朗、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开展联合考古、规划设计和修复合作项目,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成为“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同时,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等建设不断推进,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泰国东北部孔敬府邦农县侬诺康村,在驻村扶贫官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如今养鸡、养鱼、种菜,自给自足还有富余产品对外销售。扶贫官员帮助联系企业,以保护价收购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寻找低息贷款发展当地旅游,逐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扶贫官员塔纳功说,当地政府官员专门到中国学习“精准扶贫”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结对子扶贫”计划,帮助贫困户制定个性化的脱贫方案。

  瓜达尔港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合作的旗舰项目。截至目前,瓜达尔港自由区、海水淡化厂、中国援建的职业技术学院、中巴友谊医院、法曲尔学校等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中国向瓜达尔民众捐赠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设备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郊,一座崭新高耸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中国援非盟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今年1月正式竣工。这个中非友谊和团结协作的标志性建筑,是习近平主席提到的对非合作旗舰项目,也是中非命运与共、携手同行的生动写照,为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留下新的时代印记。

  “蓝色朋友圈”在欧盟、东盟、太平洋岛国等地区持续扩大,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打开了一扇通过共同解决海洋问题、发展蓝色经济的合作之门。

  …………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10年来,一个个“民心项目”落地开花,拉近了中国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心,收获了共建国家民众真心实意的认同和支持,筑牢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民意基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根基,探索出一条团结之路、共赢之路、希望之路。

  “现在,你可以在柏油路上驾车去往乌干达的不同地方,而这些路多数是中国企业参与修建的。”乌干达执政党全国抵抗运动总书记理查德·陶德旺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共建国家的联通与发展,受到当地民众欢迎,这正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所在。

  柬埔寨人民党副主席、参议院主席赛冲说,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高质量、包容性增长,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平台,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各国民心相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历史深处,驼铃阵阵、舳舻千里,张骞策马西去、郑和扬帆南下,在万里丝路上播撒善意和友谊。

  时光流转,和平滋养的记忆不曾湮灭——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北岸的卡拉沃伊村,一处古代岩石画博物馆中,一块石头上雕刻的图案,被当地研究者认定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画像;肯尼亚马林迪旧港,郑和曾登陆之地,一座栈桥几经修复样貌大变,当地人仍喜欢称之为“郑和桥”。

  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古丝绸之路蕴含的宝贵启示:“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自信的中国始终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是全球发展的倡导者,更是发展合作的行动派。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携手打造“健康丝路”——

  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主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努力促进疫苗在全球公平分配,助力提升共建国家抗疫能力。中国同30多个国家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20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合作,其中大部分面向共建国家。中国对外援助疫苗、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近九成流向共建国家。

  共同深耕“绿色丝路”——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2年底,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阿方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今年8月,这一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揭牌成立。

  带着殷殷嘱托,中国技术人员把库布其治沙技术服务推广到沙特,计划提供智能机器人植树、现代化苗圃、种质资源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平台、区块链碳链技术和光伏治沙等领域的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助力实现“绿色沙特”倡议。“库布其治沙表明我们可以逆转土地退化,同时还可以带来创造财富、创造绿色的机会,还可以带来其他的社会经济效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说。

  1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发出携手推动各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与超过40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为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首个国际性环保社会团体;与32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能源领域首个由中方发起成立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

  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汇聚起保护地球家园的强大合力,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

  联手搭建“数字丝路”——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数字领域合作,发展‘丝路电商’,构建数字合作格局。”

  打开手机APP,设定好下阶段航线和返航点,按下按钮,植保无人机升空,准确按照设定的路径喷洒农药。这是非洲东南部国家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种植示范户马辛格利用北斗系统操控植保无人机工作的一幕,不但实现了对机器的精准控制,减少了人力投入,还提高了作业效率。

  依靠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持,中国—东盟合作不断向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延展。

  截至2022年底,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至今年9月底,已与五大洲30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在金砖国家、中国—东盟等20多个多边区域框架下的电子商务合作成效显著,“非洲好物网购节”“中亚云品”“网罗东盟好物”“云上大讲堂”等亮点纷呈,中国与各国数字合作新格局正在加快构建。

  并肩开拓“创新之路”——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与葡萄牙携手成立中葡星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布局深空与深海交叉智能技术、海洋资源监测及保护与开发等相关科研领域。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强调,葡萄牙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愿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枢纽。

  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合作等务实举措,提升共建国家创新能力。2013年以来,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技术和管理人员1.6万余人次。

  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非洲、拉美等区域建设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经达到58家。

  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实践启发人们,对今天和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不断培育新合作亮点,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持续做大合作增量,扩大互利共赢。德国智库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认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项经济政策,更是人类进入新时代的愿景。这是中国经济奇迹取得巨大成功的写照。

  ***  ***

  10年前,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深刻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重大课题,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10年来,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面向未来,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必将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动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推动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

  弘扬伙伴精神,不忘合作初心,坚定不移前进,共建“一带一路”一定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王骁波、许海林、庄雪雅、谢亚宏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3日 03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