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2:41:22 来源: sp20250108
中新社 贵州三都10月27日电 题:从“粘膏染”到“马尾绣” 贵州黔南民族技艺何以“出山”又“出海”?
中新社 记者 刘子衿 袁超
以扇形刀具为画笔,蘸取染膏后,深蓝色的细线顺畅地从刀片侧面“滑”出。近日, 中新社 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古寨采访,现场观看了白裤瑶妇女运用民族传统技法为衣服画染图案的过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贵州两省份,因男子身着上宽下窄的及膝白裤、女子着前后两片式罩衫和百褶裙而得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族群之一。白裤瑶独特的服饰文化流传至今,传统染色技法粘膏染是其突出特色之一。
“我5岁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粘膏染’咯!”瑶山古寨粘膏染坊工作人员王金莹告诉记者,在她生活的村子,几乎每个白裤瑶妇女都会用粘膏染在衣服上绘制图案。
粘膏染以粘膏树汁为原料。这种树木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及贵州两省份的瑶族居住地,树干经刀斧砍凿后会产生一种粘稠的树汁,把它们与牛油按比例混合,加水后便可熬制成为绝佳的染剂。
10月26日,记者探访贵州荔波瑶山古寨,白裤瑶妇女正在晾晒民族传统服饰。 中新社 记者 刘子衿 摄2006年,白裤瑶服饰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以王金莹一家为代表的白裤瑶人也走出大山,凭粘膏染技艺找到了工作。
莫燕子2019年创立瑶古村落运营开发有限公司,并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瑶山古寨的客流量优势,于2022年在景区内启动了粘膏染坊项目,工人都是周边山区的白裤瑶妇女。莫燕子说,开设工坊是让游客体验白裤瑶风情的一种直观方式。“游客了解白裤瑶,才会愿意购买产品。”因为原料珍贵、技法复杂,一件粘膏染服装的市场售价约4000元(人民币,下同)。莫燕子表示,“我们已经开始培训工人制作工期短、大众都可穿的服饰。接下来,想在服饰之外推出更多游客能带走的手工艺品,争取用更大市场带动粘膏染技术的传承。”
就像白裤瑶族凭“粘膏染”走出大山,水族人同样把非遗技艺“马尾绣”穿上了身,并让这种民族绣法进入了国际市场。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水族文化的中心流传地。三都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副研究员潘瑶介绍说,取马匹的尾毛作原料,用白色丝线均匀缠绕后形成马尾线,用它绣成的绣品称为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族刺绣工艺。马尾线触感似大提琴琴弦般粗硬,绣品极具立体感,宛若彩色的浮雕。
10月26日,记者探访贵州三都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水族绣娘正在展示马尾绣技艺。 中新社 记者 刘子衿 摄根据官方资料,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被列入‘非遗’后,我们县里一些手艺好的绣娘开始创业、带徒弟,把马尾绣法传承起来。”潘瑶说,“现在村里的妇女不用靠在家里做农活、做家务,而是靠手艺就能赚钱,成熟的绣娘一个月能赚8000元。”
非遗项目体验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三都县约有2万人以马尾绣为职业,全县马尾绣产业相关收入达到1亿元,其中就包括出口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订单。
10月26日,贵州三都县非遗项目体验中心陈列着出口法国潘通机构的马尾绣制帆布袋。 中新社 记者 刘子衿 摄“大家知道每年发布年度流行色的法国潘通机构吧,这是它邀请我们县公司定制的马尾绣帆布袋样品。”潘瑶从一众绣品陈列中找出几款帆布包,表情难掩自豪,“这几天就会有一个台湾旅行团来体验马尾绣”。潘瑶表示,“马尾绣销售出去能给绣娘带来收入,又能保护水族技艺不失传,我们坚持用国家提倡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方法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良性循环。”(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