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2:40:46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赵晔娇)“浙江率先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洪湖鹏接受 中新网 专访时表示,湖州将率先建设市域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持续擦亮绿色底色,探寻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洪湖鹏 屠轶钦摄绿水青山 美丽故事不断回响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历史上,元初文学家戴表元的诗为湖州勾勒的这幅山水画卷,也是今日湖州的写照。
走进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沁人绿意直抵心间。村口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是指引一代代人“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的明灯。
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不过,曾经一度,水带给人们的不是著名作家徐迟笔下“水晶晶的池塘,水晶晶的春草,水晶晶的荷叶珠子……”的意境,而是“到河里洗拖把都嫌脏”的尴尬。
安吉余村 王迅 摄不改变脏乱差的现状,“江南清丽地”就是一句空话。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重大决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彼时,浙江首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就是在湖州召开。当时的湖州,通过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行动,建成了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跑在了浙江省前列。这些村子中,就包括安吉余村。
借着东风,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2005年8月15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余村诞生。2008年,湖州顺势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建设。19年的坚守,让生态成为湖州最大特色,一个个“绿满金生”的故事遍地开花。
在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依托废弃矿坑蓄水形成的湛蓝心形湖,21名大学生联合设计打造了“深蓝计划”咖啡馆,成为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网红顶流。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接待游客约6.5万人次,单日最高卖出咖啡7132杯。
在南浔区双林古镇,刚刚投入运营的儿童博物馆岛正在尝试一种博物馆教育新模式,成为长三角颇有名气的网红遛娃地。
在加拿大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湖州更是被认定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德清莫干裸心堡 项飞 摄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新动能
利用生态优势,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是湖州的另一标签。
依托优质山水与人文资源,“创谷”经济嵌入绿水青山。科学谷、时尚谷……生态“创谷”串起湖州“科、产、城、人、文”融合产业链。“国字号”科创平台——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入选浙江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湖州按下“智造”加速键。
洪湖鹏认为,科技创新是制胜发展的关键变量。
“(我们要)走一条产业+科技+教育+人才‘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之路,高端人才既能在研究院里搞科研,又可以到高校里面当老师,同时也能创办企业,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活力。”洪湖鹏说,湖州承担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系列重大改革任务,面临诸多机遇。
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国家级海外人才车磊就是其中的获益者。2011年,刚从日本国立金沢大学获得工学博士的车磊,婉拒昔日恩师的热忱邀请,来到了湖州。
13年过去了,他一边自主创业,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企业销售额成功突破亿元;一边在湖州师范学院担任导师,开创方向,把环保机械专业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创立环境技术实验室、研究院,带领学生在论文、技术、专利等方面开展学术研究,不断向科学领域寻根究底。
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湖州创新驱动力跃居全国第10位,2023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4%,位居浙江省第3位。2023年科技部公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湖州在全国11个示范区中脱颖而出,排名第1。
不久前,湖州发布“69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政,其中围绕科技创新,对新认定的省以上实验室等重大平台最高奖励100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奖励100万元,新增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运营绩效奖励政策等。
湖州全貌 伊凡 摄高铁通车 长三角发展新优势
从城市的区位来看,湖州正处“长三角之心”,是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战略交汇之地。
特别是随着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湖杭高铁和2024年通车的沪苏湖高铁在这里形成十字枢纽,更使湖州拥有了十分独特的战略区位:往南,湖州到杭州只需20分钟;往东,到上海虹桥只需30分钟;往北,到南京只要40分钟;往西,到合肥只要1个多小时。
“2024年,伴随着沪苏湖高铁的通车,湖州将迎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一波机遇。”洪湖鹏说,除了交通的融入,湖州还注重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科创、平台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布局新载体、导入新业态、培育新产业。
产业上,湖州培育以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平均每年引进3亿元以上投资的项目300个左右,形成了以吉利汽车为龙头的一大批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总部在上海、制造在湖州”“研发在上海、孵化转化在湖州”的新路子逐渐清晰。
平台上,湖州持续深化与上海、苏州的产业协同,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实体化运作,驻沪苏招商引才中心正式成立,发挥开放平台的导流作用。2023年,湖州还与上海张江高科共同规划打造南太湖新区半导体产业园;与上海临港集团在南浔签署共建产业园,通过“内河码头+物流园区+综合服务”的发展模式,与上海港形成业务协同、整体协作。
公共服务上,湖州创新打好“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系列组合拳,引进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优质教育、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签约,打造浙北医学中心。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电子证照跨省共享互认,45项企业服务和68项个人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
“未来湖州将加强与沪苏杭等地的对接合作,谋划建设南太湖沪浙合作发展区,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洪湖鹏告诉记者,当下,湖州还在谋划沿着沪苏湖高铁打造绿色科创廊道,争取将该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
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稀有的价格洼地、价值高地,洪湖鹏说,“小个子”湖州正在加速爆发“大能量”。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到湖州考察客商批次是往年同期三倍,湖州在册市场经营主体突破了54万户;新增上市公司7家,上市企业总数已达56家。
聚焦“先行者”的窗口使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筑新优势,湖州正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子。(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