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5:23:01 来源: sp20241126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推动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放篇的重要内容,且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开启国际合作新篇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抓手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符合时代进步逻辑的人间正道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巨大进步,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
在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引进来”,即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优质商品的生产和营销经验。为此,根据对外开放需要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律,调整和修改了许多国内法律、法规和制度。主要采取了四种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方法:一是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二是引进技术和适合中国的经营管理经验;三是利用外资;四是创办经济特区。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批判他们腐朽没落的制度和思想,强调对外开放不是简单地照搬,不是全盘西化;对外开放应该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要把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国家对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
我国改革开放是在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发展的,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党中央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国内改革开放的发展实际,在“引进来”基础上,适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均衡,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深入。在战略上迫切需要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构想,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目的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累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贸易和投资低迷,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发展不平衡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为全球开放合作贡献新方案
10多年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合作理念,高度概括、凝练与升华了丝路精神的内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并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是为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坚持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宗旨,充分保证合作伙伴的利益,受到普遍欢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各种合作项目,都是按照该原则实施,基于相互需求和互利共赢的属性,合作关系具有坚实基础。
发展战略对接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别,无论在一国还是跨国实施项目,都容易面临政策方面的问题,通过政策沟通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发展战略对接对于促进双边尤其多边务实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1+1>2”的效果。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深化战略对接合作。例如,中亚国家在独立30余年后,处于发展模式升级的关键时期。哈萨克斯坦提出“公正的哈萨克斯坦”经济政策、乌兹别克斯坦提出“新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都体现了开放精神,且希望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东风,助力国家振兴。哈萨克斯坦希望在非能源领域实现创新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希望在非传统能源以及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使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市场运作是“一带一路”共建原则之一。以市场为导向共建“一带一路”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要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创新力,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加透明、廉洁和可持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新的时代内涵,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我国对处于变化中的世界今后如何发展的立场,以及对全球治理体系调整的态度,为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抓手。
深化和引领国际合作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得到共建国家的高度认可,并取得丰硕成果。
在政策沟通方面,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具体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在增进理念共识、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23年6月,我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在设施联通方面,跨国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交流环境。例如,地处内陆的中亚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成为我国与欧洲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和走廊,中亚地区因此改善了地缘战略地位。截至今年8月,“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达122条,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座港口,联盟成员有330家,运输集装箱超过1800万标箱。
在贸易畅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改善了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我国已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14个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持续深化,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至202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从1.9万亿美元增长至2.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1%。
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创立以来,大大提升了“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与金融互联互通水平。截至今年10月,亚投行成员达110个,累计批准项目近300个,累计批准融资总额达537亿美元,动员资本超17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惠及37个亚洲域内与域外成员。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设立的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已在近20个国家开展投资,涉及80多家中小企业。
在民心相通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共建国家民众的交往与合作,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并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以旅游业为例,“一带一路”沿线拥有近500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该区域国际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球70%以上,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已经连续举办7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专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民众相互了解。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面向所有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倡议,承载着中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愿望和责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带来新理念、新思路,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既发展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作者:李永全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