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2:11:16 来源: sp20241118
前段时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陆薇回到家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名定向选调生。谈起这一选择,她说:“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我责无旁贷。”
像陆薇一样,得益于日益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从中获得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激励。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已实现“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资助人次1.6亿,年资助金额2900多亿元。
体系更加完备
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付慧萍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一个偏远山村。2012年,她的父亲在工地意外受伤导致终身残疾,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就在我们最窘迫的时候,党和政府的关怀悄然而至。”付慧萍说,初中期间,在义务教育“三免”政策基础上,她每年享受1250元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生活补助和每年2000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高中期间,每年享受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1500元的教育扶贫救助资金。
持续的资助下,付慧萍得以安心读书。去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同时获得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1000元,育才教育基金会资助5000元,并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
“一路走来,每位帮助我的人、每笔助学资金,我都记在心里。”付慧萍说:“我要将关爱化作前行的动力,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把爱与希望传递下去。”
保民生、暖民心,学生资助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近年来,从建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到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再到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出台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办法等,学生资助范围逐步扩大、规模稳步增长,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
前不久,《关于调整完善助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印发,通知明确,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最高贷款额度提高4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调减30个基点,同时开展研究生商业性助学贷款工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受助需求变化,将逐步对各学段资助政策进行完善。
“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既包含助困功能的政策,又包含奖优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调整、完善都进行了充分调研与论证,既借鉴国际普遍经验,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说。
帮扶更加精准
大数据分析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参谋助手
收到西安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让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李亚峰既兴奋又着急:“今年夏天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我们家经济损失比较严重。不知道像我这样的情况,能不能申请困难补助?”
一筹莫展时,学校辅导员的电话,解了李亚峰一家的燃眉之急。“入学前,老师给我详细介绍了资助政策,并指导我申请了抗灾专项困难补助,办理了助学贷款。报到时,通过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我顺利入学,学校还发放了床褥等必要生活用品。”李亚峰说,这些关爱让自己感到十分温暖。
在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落一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发挥效用?“精准”成为题中之义。
“精准资助要以信息化作为支撑,让数据成为学生资助的参谋助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介绍,学校搭建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学工、教学、招生、就业等16个部门业务系统,构建学生多维度、全周期成长档案,为学生精准画像,准确识别受助学生。对于消费习惯突然改变、学业成绩下降、考勤作息不规律等异常情况,通过预警信息,提醒辅导员、班主任及时跟进开展困难补助、学业辅导、就业咨询、心理援助等相关工作。
精准是学生资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资助的基本方法。河南省全面推行国家资助系统,实施数据定期报告制度,实现资助管理信息化,还研发面部识别监管系统,推动资助资金纳入惠民惠农“一卡通”发放;北京大学开设燕园起航项目,网格化帮扶受资助学生,实现院系资助工作经办人和起航导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交叉覆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鼓励教职工将困难生家访融入外出调研、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等工作中,着力提高资助对象认定的准确性……各地各校多措并举,确保学生资助更公平、更高效。
“从制定认定依据、细化工作程序、建立比对机制着手,精准识别受助学生、摸准底数,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智慧资助,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隐形资助,如今,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精准性、及时性显著增强。”丁小浩表示。
培养更加全面
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
前段时间,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刘礼文参加了一场让他印象深刻的主题社会实践。10天时间里,团队成员来到西藏,在洛扎县拉郊乡进行边境村庄考察调研,在乡村小学开展爱国主义宣讲,在边境同边防战士与护边员一同巡边……
“我来自四川偏远乡镇,作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受益者,能有机会来到边疆,见证祖国的发展变化、繁荣富强,我非常感谢国家和学校,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一定更加努力、更加坚韧、更加积极。”刘礼文说。
“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一线,了解国情民情,厚植家国情怀,是我们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北京邮电大学资助中心主任陈炜介绍,学校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资助育人体系,确保每位受助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
近年来,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各地各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奖学金评选、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等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精神,劳动光荣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在资助政策的引导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数十万名受助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累计75万名高校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基层就业,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结构;累计176万人次享受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含直招士官),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学生资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做好经济帮扶、生活帮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在学习、学业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在社会实践方面提供和创造更多机会,在就业创业方面进行更多引导和帮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实现人生梦想,应当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更高追求。
(曾宇昕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5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