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乡村文化新图景(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4-11-24 05:53:37 来源: sp20241124

  文化特派员调研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民居建筑。   潘倩怡摄

  核心阅读

  今年5月,浙江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陆续入驻浙江乡村,服务指导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6岁,既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也有文艺工作者、城乡规划师等,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2年,将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

  

  碧水荡漾、绿意盎然、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浙江乡村,相同的是绿水青山,不同的是文化风景。怎样助力乡村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裕,满足乡村群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今年5月,浙江首批100名省级文化特派员陆续入驻浙江乡村,服务指导乡村基层文化建设。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6岁,既有高校老师、媒体记者,也有文艺工作者、城乡规划师等,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服务周期为2年,将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或农村文化礼堂。

  当文化特派员与广袤的乡野相遇、与淳朴的村民相逢,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两个多月来,文化特派员做得怎样?群众怎么想?让我们一探究竟。

  抓住特色,带来好点子和新颖设计

  “一个精准的文化定位,一种高效的产业聚集模式,一种全景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一个鲜明的文创产品系列……”7月12日下午,衢州市柯城区沙湾村的农村文化礼堂,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方腾向村民们介绍经过两个月调研后对沙湾村的设想。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沙湾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5月上旬,方腾带领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团队,开启了一次将“文章”写在广袤乡野的实践。

  沙湾村位于衢州诗画风光带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独特,是北宋御史赵抃的故乡。《宋史》中,赵抃与包拯同传,其刚正不阿的品性广为人知。在方腾看来,沙湾村有赵抃文化这张“金名片”,有传承南孔文化、廉政文化的好土壤,但是在产品线丰富、多元化体验上还有提升空间。“我会尽自己所能,为村庄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氛围营造、文化元素打造多出好点子。”方腾干劲十足。

  “方老师常过来,和我们聊店铺经营、聊村子的发展。”沙湾村村民一直关注着这群突然“冒”出来的人。

  在村民们的印象里,一大早,就能看到方腾团队提着电脑匆匆赶来。下午,看到他们顶着太阳在村里四处采风。深夜,村办公楼里他们的办公室总是亮堂堂。“文化特派员为沙湾村带来了新颖的文化定位和品牌设计。”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徐新虎将文化特派员团队的认真和严谨看在眼里,他期待这群年轻人能唤醒沙湾村沉睡的文化资源。

  如今,方腾团队已经在赵抃IP打造、文创产品开发、研学体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沙湾村设计的晴雨伞、笔记本、徽章等文创产品也在10余次修改后即将定稿。“看着用心浇灌的产品得到认可,那种自豪感让我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没白费。”方腾的学生周轩宇满是骄傲地说。

  除了摸清沙湾村的“家底”,方腾团队还沿着柯城区的“文化地图”,细致做起了功课:在沟溪乡余东村,农民画串联起集创作、欣赏、展示、销售、衍生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链闭环;在石梁镇麻蓬村,随处可见的武侠文化元素点亮了旅游与全民共富协调并进的新路子……“不同村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方腾说,通过打造文化IP,可以让村庄在产业发展中生机涌动。

  通过调研摸清村庄文化家底,了解村民需求

  “我能为乡村文化做些什么?”这是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李承华成为省级文化特派员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李承华长期从事农业与乡村品牌设计工作,指导设计过多个相关品牌。5月上旬,他带着课题组入驻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文村,走村入户发放问卷、开展访谈、深入调研,了解村民们的需求。

  5月23日下午,李承华邀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王利剑,在洞桥镇作了一场“美美与共: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宣讲。

  为什么选择“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作为首场宣讲活动的内容?

  “通过调研,我发现文村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具匠心的民居建筑,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待挖掘。”在李承华看来,把国家级文化工程在最接地气的乡村文化礼堂里呈现出来,让中国经典绘画“从文村出发”别具意义。参与宣讲活动的镇村干部,也看到了脚下这片土地的“潜质”。“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家乡的文化价值,更坚定了我们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决心。”文村村党总支委员朱逸超说。

  村民们对文化的期待和渴望,给李承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镇里到村里,从干部到走访的每一名村民,都是无话不谈,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李承华说,“只有摸清文村的文化家底,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瑰宝、文化人才挖掘出来,才能为后续‘文润文村’品牌项目的落地打下基础。”

  在李承华看来,不仅“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培育出属于文村自己的文化品牌,让每名村民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和李承华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来自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的姜磊。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他被派到了丽水市松阳县叶村乡南岱村。

  南岱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繁多,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但受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该村的价值尚未得到有效挖掘。

  近年来,叶村乡政府积极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家园“艺术部落”,南岱村也尝试建立艺术资源与乡村发展互通互促的模式,已建成一处“南岱问山”写生基地,为“艺术乡建”的推进打下了较好基础。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姜磊发现南岱村老屋空置率较高,修缮维护负担较重,村容村貌缺少亮点景观,乡村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希望通过招募艺术家进村采风、写生,开展美育课堂、展览展示等活动,提升乡村的颜值。”姜磊期待借助艺术的力量让南岱村活起来。

  找到突破,实现考古资源向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

  “文化特派员制度让我多了个做事的身份,非常高兴。”见到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文化特派员张森时,他古铜色的皮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与其他文化特派员相比,张森可谓派驻村的“老村民”。1992年出生的他,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西考古工作站站长。这是张森在衢江考古现场的第五个年头,一年里300多天埋头在考古工地,正因如此,他的皮肤比普通人黑了不少。

  2022年,张森完成了衢江西周土墩墓群的考古,为历史久远的姑蔑国的存在找到有力证据。与大众分享考古成果,他总是乐此不疲:在土墩墓群及城址考古现场、展示馆的接待讲解已不下百次,作为浙江省首批“考古小学堂”导师参与了多次面向中小学生的考古研学游活动……

  今年5月,张森入选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忙碌又快乐着。”张森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调查走访期间,我发现村民对近在咫尺的考古工作仍是不了解的,大家都知道身边有个“挖宝贝”的考古队,但是对“文化宝贝”在哪儿挖的、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意义还一知半解。

  这种“一知半解”,成了张森工作的突破口。现在,张森正着手准备姑蔑文化的教育推广工作。他和同事们正开展针对村民的姑蔑考古知识培训,希望通过培养一批了解当地姑蔑文化以及考古经历的导游、讲解员等,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

  鼓励村民参与考古资源的保护利用,在张森看来同样重要。为此,张森与云溪乡中心小学等当地学校对接,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姑蔑文化校本课程和教材,将姑蔑考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在孟姜村,姑蔑博物馆正有条不紊地建设。“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优化展陈体验,建立考古数据库和在线平台,将考古资料数字化,方便公众查询和研究。”张森对博物馆建设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通过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努力实现考古资源向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在张森看来,文化特派员重任在肩。

  两年的服务期,才过去两个多月。文化特派员在基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文化特派员这个“大家庭”仍在不断充实。浙江省各市、县(市、区)也完成了两级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当前省、市、县(市、区)三级已有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扎根在乡村大地上,也吸引着更多优秀文化人才加入进来,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化活力,与农民群众一起,写好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1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