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23:25 来源: sp20241227
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创新模式等方面探寻新路径、找到新方法,为更多的科技突破涌现和创新成果应用作出更大贡献
从华中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再生稻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再生稻在再生季亩产突破800斤的目标。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对于创新的坚持。
众所周知,水稻增产既要靠培育新品种,也离不开水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在这个领域,我国科学家已取得一批领先世界的成果。那么,水稻种植还有多大增产潜力可挖,如何让水稻继续高产稳产?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科研团队独辟蹊径,选择再生稻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即在上茬水稻收获后,不再像以前那样重新插秧种植,而是通过相关栽培管理措施,促使上茬水稻茎节上的休眠腋芽萌发,再生长发育成一季水稻,形成新的稻作模式。这种模式减轻了田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投入,相比双季稻的晚稻,再生季的生育期缩短了40天左右。经过十几年研发和集成创新,团队通过一季稻改再生稻这个技术体系,使水稻实现增产目标,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的创新实践,带来不少启示。
创新要不断探寻新路径。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实中,当某一科技领域成为热点时,一些科研人员就会纷纷申请此类课题,导致不同程度课题同质化现象,也增加了申请难度,无形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还有若干子系统,要实现系统最优,有多种途径和办法。与其挤“独木桥”式的竞争,不妨多尝试探寻新路径,来实现科研目标。
创新需要大联合、大协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在很多情况下,“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创新需求。再生稻虽然是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发掘提出的科研方向,但他们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敞开大门,联合国内相关高校院所一起开展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和理念,参与单位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最终取得了良好成效。
研究过程中,再生稻科研团队还始终注重创新成果落地,积极推广再生稻适宜品种和种植技术,和企业、合作社以及广大农户紧密合作,让成果走进稻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够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谁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期待更多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创新模式等方面探寻新路径、找到新方法,为更多的科技突破涌现和创新成果应用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9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